按标题 按内容
当前位置:本会组织
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7-10-15  浏览次数:1789

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
邵丕祥
二OO四年六月

      1954年2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经过了三年的筹备工作后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届理事会。为了加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建设和活动,密切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会员之间的联系,会议要求在全国纺织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立地方分会。当时的南通市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有近百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会员,建立分会的条件比较充分。1933年就当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执行委员(相当于现今的理事,当时理 事人数为15人,不设常务理事)的南通资深会员张文潜先生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筹建南通分会的重任,团结南通地区的会员,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筹备工作顺利完成。在报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总会同意以后,于1954年6月13日[1]召开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通分会会员大会。经过一系列议程以后,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至此,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通分会正式成立,从此开创了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的漫漫历程。

      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成立的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和全国的其它兄弟学会一样,是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间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但是没有难倒南通市的广大会员,学会由成立之初的近百名会员,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二千多名会员,活动由成立之初的一年不足一次,发展到八十年代的一年数十次。这些巨大的变化,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好的制度和政策,归功于广大会员的积极性。

      纵观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的历史,学会的成长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分会阶段

      从1954年6月13日中国纺织学会南通分会成立(以下简称南通分会)至1959年9月21日更名为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属于分会阶段。这个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阶段。其间政治运动不断,有三反五反,有整风反右,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运动。尽管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始终把握住运动的大方向,但是习惯了“阶级斗争”的左的思想经常干扰和左右局部地区和行业,而挨整的往往是知识分子。当时的学会会员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属于被改造的对象,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愿意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但是套在头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使他们的行动十分谨慎,甚至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为专政的对象,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会不可能活跃,所以学会活动也不可能多组织。没有上级的指示,不可能主动组织活动,以免招惹是非,这是全国的普遍情况,南通分会也不例外。又因为是分会的组织形式,分会听从于总会,总会没有活动,分会自然没有活动。查阅中国纺织工程学会1990年出版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60周年纪念册》,从1954年到1959年,总会有记载的学术活动也只有三次。在这三次活动中,根据许业勋同志的回忆,南通分会组织会员参加了后二次的活动[2]。一次是1958年,总会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棉纺、毛纺学术讨论会,南通分会选送了两篇学术论文。另一次是1959年,总会在河南召开的学术年会,南通分会选送了八篇学术论文,并推派了五名会员参加年会。

      也许是中国纺织学会也在探索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学会如何开展学术活动吧,这个时期的学会活动不多是事实,而且在解放前活动也不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解放前19年的活动史记载资料显示,学会活动主要是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会,平时主要是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由于战乱,有几年的年会也未能召开。南通分会因为是刚成立的新会,所以更没有办会的经验。

      南通分会成立的年代正处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前期,即正在酝酿在全国实施计划经济。成立之初的南通分会条件比较艰苦,学会既无经费,又无办公场所,更没有专职干部。当时,南通的纺织业界有个自治组织,叫做苏北棉纺织同业公会筹委会,其成员单位有大生系的三个工厂和崇明的两个纱厂(当时属南通地区所辖),还有扬州地区的华泰、裕纶等四个纱厂。这个组织的活动经费由该组织的成员按章程分摊。由于成立南通分会的初衷中含有吸收南通周边地区的纺织企业参加,因而涉及南通分会的活动经费,其大部分来源实质上还是同业公会的成员单位,加上同业公会的第一副主委张文潜兼任南通分会的理事长,为了减少管理层次,节约开支,根据王永锡同志的回忆,南通分会的经费、办公人员、办公场所等不再另立,有同业公会兼管。可是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江苏省工商联根据形势需要决定撤消所属的苏南、苏北两个棉纺织同业公会。据资料记载,同业公会是在1954年6月底决议解散,人员分流,经费返还给各成员单位。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近半年,这段时间南通分会如何运作,没有档案可查。推测可能由张文潜先生维系到南通市纺织工业局的成立。1955年11月南通市纺织工业局正式成立,张文潜先生任纺工局的总工程师,按照当年的体制安排,南通分会挂靠在市纺局内,和当年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总会挂靠在纺织工业部的情况差不多。

      南通分会成立之初设想的吸收周边地区纺织企业的会员参加的愿望,由于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最终未能实现。南通分会会员的分布企业实际有五个纺织企业,而且只有棉纺织专业。当年这五个企业的棉纺锭总数为176412枚。布机1358台。这个规模,现在看起来不算大,但在当初已属不小了,接近全国棉纺锭的十分之一。加上南通有全国闻名的培养纺织专业人才的大学——南通学院纺织科,许多南通的学子就读于南通学院,毕业以后就职于这些企业,参加了学会,所以南通分会的会员在当时的分会中也属较多的,在全国的纺织分会中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地方学会的起步阶段

      1958年,中国的科技社团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加强党对科技社团的领导,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于1950年8月成立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技术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两大科学团体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并规定,凡全国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归属于中国科协领导,取消全国性学会的地方分会;建立地方科协,地方学会归地方科协领导;各级科协归各级党组织领导,并提出了“挂、靠、并、动”的四字方针。根据著名学会研究者邢天寿先生的观点,这一做法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出现的“左”的倾向所为。从此,学会开始行政化。

      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先是省、市、自治区的科协成立,把原属全国性学会的地方分会改制成地方学会,没有地方分会可改制的,新建地方学会。继而在地、市级成立科协,如法改制和成立地市级的学会。

1959年,南通市科协成立,同年9月21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通分会更名为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并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运动,至1957年这一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这一形势下,南通市的纺织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过去单一的棉纺织业,发展到有了印染工业、毛纺织工业、丝绸工业、色织工业。195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当时的口号是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我国赶上和超过英国。这是鼓舞人心的口号,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叫“技术革命”、“向地球开战”。通过技术革命,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这一大气候对学会活动的开展应该说是非常有利的。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成立以后,即对学会活动作出详细的安排。学会成立了棉纺、棉织、毛纺织、丝绸、印染五个学组,并明确了学组负责人。学会安排的1959年四季度的活动,十分详细。主要是针对当时生产和老厂技术改造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活动,形式是“用讨论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目的是“保证南通市纺织工业完成和超额完成1959年的计划,并为明年生产和研究计划的完成,创造条件作准备”(摘自《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第一次理事会通报》)[3]从当年编制的三个月活动计划来看,三个月共组织20次活动。内容包括棉纺部件的改进、提高纺织品产质量的研究、新型纺(离心纺、静电纺)的研究等。可惜这些活动的记录档案未曾保存下来,也就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一定是组织了不少活动。

      一个季度的时间,学会怎么可能组织这么多的活动?这是和当时的背景密切相关,这就是“大跃进”。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开展的大跃进,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切合实际,盲目蛮干,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典型。尤其是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很快摧垮了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农业经济,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苏联逼债,很快使全国人民的吃饭都成了问题。从1960年开始我国的经济进入了困难时期,一直到1964年才逐步缓过气来。这期间,学会有没有活动,无档案可查。但从《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册 》(1999年出版)中查阅,省纺织学会的活动没有间断,南通纺织学会应当参加省纺织学会的活动,并且自己也组织一定数量的活动,如1960年,省纺织学会在无锡召开省内有关老厂改造的技术人员座谈会,并组织参观交流了南通大生一厂的改造经验,说明南通纺织学会在活动。

      1964年7月,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任期即将届满,乘着南通市科技人员代表会议暨市科协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东风,在第二个会闭幕的次日,即7月16日,召开了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52人,代表全市199名会员。会议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汇报;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有25名理事组成,开始设立常务理事,有7名。会议决定制定学会章程,责成理事会草拟,授权在上级同意下试行。学组的设立情况没有记录。

      学会第二届理事会运行了两年不到,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动乱经历了10年,其间,正常的工作秩序都打乱了,更谈不上学会活动,最可惜的是学会的档案荡然无存。学会从1980年代就开始收集南通分会成立以来,特别是五十、六十年代的学会活动档案,1992年,还专门发文征集学会史料,但是收获甚少。除了上文提到的王永锡和张文定先生提供的两份宝贵的资料以外,几乎没有。庆幸的是,为了准备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活动,学会再次派人去市档案局查找,结果在市科协很少的档案中找到了关于本学会1964年换届以后,以学会名义报请市科协备案的档案材料,从而弄清了学会理事会的届数及第三届理事会[4] 的理事名单,解决了困扰学会多年的学会连续性的疑问,即在1959年更名以后至1966年“文革”开始的这七年中有没有进行过换届,还了学会历史的真面目 。

      从1959年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成立,到1966年6月学会停止活动,在本学会的历史上算是地方学会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五十年代的不足百人的会员,发展到六十年代的近二百人的会员;学会也有了一定的规范,有了学会的文头纸,有了比较详细的会员名录。

      从1966年6月的“文革”开始,到1978年9月学会开始恢复活动,这十二年是学会历史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因学会被迫停止活动而一片空白。

三、学会发展壮大阶段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政治、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更是被科学界称为科学的春天,以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一系列的正确决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热情。科技社团在这一气候下得以迅速恢复,并在经济建设中因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发展壮大。

      1978年9月2日——9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召开了全国理事会筹委会会议,宣布学会由于“文化大革命”停止活动后正式恢复活动,提出了整顿学会组织的任务和方法,并要求全国各地恢复地方学会的活动。

      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闻风而动,在时任市纺工局总工程师陆兆麟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全体会员的努力,于1978年9月27日完成了恢复学会活动的准备工作,并完成了第三届理事会的恢复工作。由于1964年成立的第三届理事会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部分理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因而调整了部分理事,包括正副理事长,经过民主协商,推选陆兆麟任理事长。学会还恢复组建了七个学组,和1959年相比,撤消了丝绸学组,新成立了化纤学组和纺机学组。

      学会活动的开展与纺织工业的兴衰密切相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纺织是摇钱树,不仅老纺织企业要扩大规模,而且县属纺织企业也纷纷亮相,甚至乡、镇办纺织企业也在计划外“偷偷摸摸”地大干。因此,纺织技术与人才变成了香饽饽。由于那时的人才流动政策还没形成,纺织科技人员即使在业余时间为其他纺织企业服务也必须通过组织进行,这就为学会活动拓展了空间,不仅学术交流空前活跃,而且技术培训、科技讲座等科技科普活动也大受欢迎,还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技术咨询服务,为技术力量比较缺乏的企业解决急、难、新的问题。一时,纺织工程学会名声大振,为以后学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仅是1978年至1981年这三年,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就有67场,参加听讲的有5337人,举办各种培训班7期,参加人数有

501人。许多还未入会的科技人员也纷纷加入学会,至1981年底,会员人数已经达到463名。

      由于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在南通市纺织工业的发展中成绩显著,1981年12月,南通市人民政府发出聘书,聘请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为市政府经济工作顾问组纺织专业集体顾问。

      学会活动的活跃要求学会基本建设迅速跟上,大跃进式的模式是不能长久的。1982年6月19日,学会举行三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对学会的工作机构做出了调整,决定成立学会咨询委员会,以适应我市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为我市纺织企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组织攻关。技术咨询委员会由我市各方面的纺织专家55人组成,并确定了委员会的召集人,由我市毛纺织专家季序源高工为第一召集人,并坐镇学会办公室办公;决定将1980年设立的科普、环保、空调学术委员会拆分,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和空调环保学组;决定出版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学术刊物——《南通纺织》,成立刊物编委会,由17名编委组成,许业勋、马绍融、陈滇玲为负责人,由马绍融高工主持工作,1983年正式出刊;决定独立学会办公室,增设专职干部,不再与行政科室混合办公,学会日常工作不再由行政人员兼带,并尽快物色专职干部人选。这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是学会工作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使学会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成立的两个委员会和独立出来的空调环保学组热情高涨。技术咨询委员会走访企业,召集会议,确立了八大攻关课题,并按计划分步实施攻关。最大的活动是邀请上海市纺织工业学会咨询组来来通为我市的二厂毛纺车间、南通市第二印染厂、南通市经纬编针织厂、南通市色织一厂的技术难题指导攻关,并取得实效。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南通纺织》编委会迅速投入《南通纺织》季刊出版的筹备工作,保证了1983年第一期的按时出版。空调环保学组在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三个领域开展了多项活动,迅速成为七个专业学组开展活动的排头兵。9月,学会物色的专职干部到岗工作,为学会各项活动的开展增添了力量。自此,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活动逐步规范并进入了学会活动的良性循环,逐步成为南通市科协、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江苏省科协乃至中国科协的先进学会。

      值得指出的是,1980年代,学会的兴旺与市纺工局的支持是密切相关的。那时,学会的口号是“学会面向行政”,而市纺工局的口号是“行政依靠学会”。于是,“面向”和“依靠”成了学会与行政互动的纽带和动力,而且这“面向”和“依靠”是真心诚意的,而不是虚假的,于是出现了学会生动活泼的局面。而行政确实在依靠学会,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在解决技术问题,在科学决策等方面获益匪浅。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与南通市纺工局的互动经验不仅在南通市科协和市政府的有关会议上得到推广,而且在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还在中国科协主办的《学会》杂志上发表,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而做到这一点,与学会理事长的权威与谦虚,市纺工局一把手的开明与雅量是分不开的。

      1983年,江苏省率先试行市管县的体制改革,原南通地区和原南通市合并为南通市,辖区扩大到六个县。1980年1月成立的南通地区纺织工程学会与原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合并,名称仍为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地区纺织工程学会的专职干部邓宗韩高级工程师继续做学会工作,学会办公室的力量增大了,合并后的纺织工程学会不仅学会队伍壮大了,而且活动范围扩大了,为学会发展增加了潜力。

      因为学会是社会团体,理事会的理事长必须经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不能采用行政任命的办法,为了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改善理事会的领导,合并后的学会在合并工作基本结束后,于5月3日及时召开了原两个学会的常务理事会议,讨论研究学会理事会的换届工作。决定用半年多的时间进行筹备,争取1984年上半年完成换届工作。此后,学会根据会员的分布情况,划分了27个会员代表选区,选举产生了113名代表,同时产生了26名特邀代表和74名理事候选人。1984年3月16日~17日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通棉二厂礼堂隆重召开。这是一次民主的大会,团结的大会,是调动广大会员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动员大会。学会第一次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理事,充分尊重会员代表的民主权力,并获得成功。

      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是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开创新局面的一个新起点。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决心不辜负会员代表的重托,为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而努力,新的理事会对学会工作作出新的部署。

      完善学会的工作机构,决定成立学术、科普、咨询、组织四个工作委员会,全面开展学会活动;

      根据南通市纺织企业的门类特点,决定建立十二个专业学组,加强专业学组的活动;

      明确学会副理事长蒋正颐同志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学会日常工作;

      为了加强学会日常工作的领导,提高办事效率,决定成立常务理事会领导下的日常工作班子,在常务理事会闭会期间授权日常工作班子处理日常工作。日常工作班子由蒋正颐、汪汝楷两名副理事长,陆国芳、张蕾、邵丕祥三名正副秘书长组成,每二个星期开半天会议,研究解决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

      学会日常工作班子的成立极大地推进了学会工作。4月2日,学会的四个专门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落实了工作计划。为了使学组的活动能和专门工作委员会的活动有机结合,在专门工作委员会组成的时候就考虑让学组的正副组长分别参加一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这是学会工作的一个创新,行之有效,所以,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学会的五届、六届。在组建了四个专门工作委员会以后,十二个专业学组也很快成立,并落实了活动计划。

      此外学会的基本建设也逐渐跟上。学会办公室由一间扩大到两间,并装上了电话,又增加了两名学会专职干部。学会的财务独立,经过多方努力,获得了银行开户。

    为了加强学会与广大会员之间的联系,学会建立了会员所在单位与学会的联系网络,由单位中的会员推选一名热心学会工作、愿意为会员服务的会员担任联系人,负责与学会的联系,包括发放学会的刊物、资料、活动通知,收取个人会费,反映会员的要求等。学会定期召开联系人会议,通报学会活动情况,听取会员对学会的要求和建议。

      学会活动的大量展开,需要有经费支持。1980年代,学会的挂靠单位主要有两家,南通市纺工局和南通市丝绸公司。两家挂靠单位每年资助一定经费,但是还是入不敷出。1985年,经学会理事会讨论同意,学会开始试行团体会费制度,得到广大会员单位的支持,学会的经费基本有了保障。

      搞好专业学组的活动,始终是学会理事会的重点工作。为了搞活专业学组的活动,常务副理事长蒋正颐首先提出了对专业学组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得到了日常工作班子的赞同,并根据空调学组的活动经验设计了目标管理的实施方案[5],提交学会理事会讨论通过后于1986年开始实施。一年试行,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对学会的学组实施目标管理是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首创,其做法首先被南通市科协肯定,并在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做经验介绍,引起兄弟学会的注意。学会的总结材料——“实施目标管理搞活学会”经市科协推荐,在中国科协主办的《学会》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全国社团的注意。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先将南通的经验推荐给全国六城市纺织工程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6],获得六城市纺织学会的欢迎,并被邀请参加1987年的第四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这些学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以后这些学会借鉴南通的经验尝试对学组实施目标管理,同样取得了成效。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闻讯后派出一个学习组专程来南通学习。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因此在全国社团系统中知名度迅速提高。1988年,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被全国六城市纺织工程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接纳为新成员。自1987年开始,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走出了江苏省,与全国许多兄弟城市纺织工程学会结为友好学会,并被中国纺织纺织工程学会列为全国二级学会的重点学会,每年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召开的全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会议,享受省市一级纺织工程学会的待遇。如,1987年12月20~26日,获得全国“毛纺引进设备技术消化学术讨论会”承办资格,并成功地办好了这次讨论会。

      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陆兆麟先生有一股争创第一的精神和为之进行不懈努力的毅力。在他的领导下,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活动高潮迭起,新局面不断开创。

      1980年代,是南通市纺织技术改造的高潮期。为了帮组纺织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进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避免决策失误,根据学会会员的意见,陆兆麟先生作为理事长与南通市纺工局行政进行了沟通,主动提出由纺织学会承担及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市纺工局行政十分支持纺织学会的这个建议,并在全系统的大会上明确规定,凡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在向市纺工局审报前一定要先由市纺织工程学会进行可行性论证,没有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可行性论证意见,一律不予报批。1985年12月26~27日,学会组织专家30余人首先对通棉一厂“七·五”技术改造规划组织论证,经过两天的论证,专家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完善了规划,得到了通棉一厂的肯定。先河一开,许多企业要求学会进行论证的项目接踵而至。从1985年至1992年学会先后为通棉二厂、通棉三厂、南通印染厂、南通第三印染厂、南通纺机厂、南通第二纺机厂等十几家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组织了论证,涉及使用资金二亿多人民币。有的企业虽不属于市纺工局的管辖范围,但因为能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对项目的实施有益,所以主动要求学会去组织论证,如新生织布厂、闸东纱厂、通盟织布厂等企业。有的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连续进行过几次论证才得以完善,可见企业对于纺织学会的论证是十分重视和需要的。南通市经委对于纺织学会的做法十分重视,把经验推广到其它行业的技改项目中,要求像纺织工程学会一样为项目的可行性组织论证。以后市内的兄弟学会纷纷效法,有力的推动了全市重大技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学会的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也蓬勃开展。在学术活动方面,一是加强了面上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如邀请北京、上海、香港的专家来通作气流纺、印染工艺、染料和助剂的讲座和技术交流,邀请省纺织学会空调、色织、环保学术年会来通召开,组织国际女装研讨会等。二是加强了与会员密切相关的科技优秀论文的评选、表彰工作。学会制订了优秀论文评选表彰奖励办法,形成一种制度,坚持两年评选一次优秀论文工作的制度。1986年召开了优秀论文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一九八三、八四年度的22篇优秀论文进行表彰奖励。1987年召开年会,对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度的80篇优秀论文进行表彰奖励。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度的104篇优秀论文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这一制度的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会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可以从被表彰的优秀论文数量中体现),从整体上提高了学会的学术水平。在科普活动方面,实行内外并举的方法,1984年学会与南通纺专(今南通工学院)、南通市纺科所联合举办“织物设计讲习班”,授课108个学时,兼顾苏北地区纺织企业的学员。1985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南通召开一九八五年科普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我市的纺织科普工作。之后由我会主办的全省性的培训班,有服装设计培训班、装饰品图案设计培训班、空调管理培训班。1988年,我会与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举办“全国气流纺纱研究学习班”,受到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纺织企业的欢迎。学会的各个专业学组按目标责任制要求每年举办技术培训班。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对南通市纺织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而且也有益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纺织企业。

      在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影响下,六个县(市)的纺织工程学会也相继成立。市学会和县(市)学会紧密合作,相互帮助,进一步推动了纺织工程学会的活动。

      1989年,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任期届满,实现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的任务。按期换届是学会民主办会、按章办会的一个重要任务。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5月24日,学会召开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准时换届。五届代表大会充分肯定了四届理事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继续开创学会新局面的任务。五届理事会的选举继续采用记名投票的方式,在程序上进一步民主化、规范化。新的理事会继续推选陆兆麟担任理事长,并对学会继续开创新局面作出了新的部署。

    在组织机构上,学会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构。决定成立三部三委一室,即成立学术部、普及部、咨询部、组织工作委员会、退休工程师委员会、《南通纺织》编委会和学会办公室;决定将十三个专业学组扩展至十三个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根据需要成立若干专业学组,共建立了五十个学组。

      在对专业委员会的管理上,继续实施目标管理。学会修订了目标管理办法,重点是提高活动的质量。四届期间的目标管理主要是解决“动”的问题,即活动的数量,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五届的目标是在保证活动的数量前提下实现活动质量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办好《南通纺织》学术期刊,由学会聘用专职干部负责主编,改变过去一段时间曾交给市纺科所主编的做法,并送主编干部去南京学习培训办刊的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

      为了办好退休工程师委员会,为已退休的老会员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环境和场所,学会决定招聘一名专职干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学会的专职干部由四届期间的四名增至六名,学会办公室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在工作思路上,学会理事会又有新的创新。除了继续做好重大技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之外,学会决定进一步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围绕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活动。重点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协助行政搞好南通市纺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制定;二是响应省纺工厅打好“三大战役”的号召,在技术层面上发挥学会的优势开展活动;三是利用学会的人才优势,组织专业委员会为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出现的技术问题组织攻关。

      围绕这些工作部署和思路,学会活动又一次进入了高潮。
      1989年6月,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刚结束,学会主动提出为我市纺织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进行软科学研究,得到了市纺工局的大力支持。学会动员了九个专业委员会的三百多名会员分成九个专题进行研究,历时七个月,前后共组织了三十一次大小会议,完成了研究工作,为市纺工局制订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会的这一活动得到了市科协的重视,当我会的研究工作接近尾声,取得明显成效时,市科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我会面向经济建设,发挥学会功能的做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随后,市政府主持召开了“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开展专题论证”的动员会议,要求市政府各委、办负责人和各工业局局长、市科协主席及工口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参加会议。会议首先请市纺工局张克诚局长和市纺织工程学会陆兆麟理事长围绕会议主题向大会作配套的中心发言。会上,张佑才市长号召全市其它工业局和学会要像市纺工局和市纺织工程学会那样,积极依靠、主动面向,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年底,省纺工厅和省纺织学会一行十人来南通就我市纺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组织论证,对我市的调整规划给予肯定。对市纺工局依靠市纺织学会,发展智囊、参谋作用,和市纺织学会积极主动面向经济建设,应用软科学研究,为产业结构调整献计献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南通市委领导要求我会做好这一活动的专题总结,交给市委。1990年1月6日学会及时完成了“我们是怎样为产业结构调整当好参谋,做好助手的”专题总结,交给了市委,市委肯定了我会的成绩,将我会的专题总结刊载在市委内部刊物《南通工作》1990年第二期上。

      1990年开始,学会活动转入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攻坚战役。1990年4月,学会召开了“南通市苎麻纺及其产品学术讨论会”,为期三天。学会为召开这次会议准备了近半年时间,有七个专业委员会参加工作。全市有苎麻产品的企业及纺织院校共29家单位参加讨论会。会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和交流资料,为我市纺织工业打好三大战役之一的“苎麻战役”起到了导向作用。同年10月,江苏省“涤纶长丝仿丝绸产品学术讨论会”应我会邀请在南通举行,目的是配合行政为我市色织、印染企业多用长丝、用好长丝起到技术上的支持作用。会议期间,邀请省内仿丝绸专家去市色织一厂、南通二印、市合纤厂具体指导仿丝绸产品的开发。还组织座谈会,请专家们就我市仿丝绸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得到我市有关企业的欢迎。为三大战役的第二战役开辟了战场。

      为了使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更好地配合我市纺织产品结构的调整,学会决定从1990年起将“攻关课题”列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当年8月,学会和行政联合召开了一次有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和行政领导、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一起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确定了十三个专业委员会的攻关课题。经过专业委员会的努力,大部分课题得到了解决,受到了企业和行政的好评。1991年学会又承担起市纺工局提交的“增加纺织工业后劲,提高经济效益”为主题的五个方面十二项课题的软科学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1990年,学会建立了市县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交流学会工作经验,研究落实市县纺织工程学会联合活动计划。

      1991年5月18日,学会退休工程师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从此,学会已经退休的会员有了自己的活动组织。退休工程师委员会成立至今的十四年中,在几任正副主任的不懈努力下,克服了经费不足的困难,使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广大退休会员的称赞,被誉为“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在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的历史中,从1984年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开始至1992年的这九年是学会的辉煌时期,学会的各项改革和活动创新以及所产生的效应确实把学会工作和活动推到了极致,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各级科协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都十分重视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经验。在南通市科协,在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这些属于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自己的组织内,每年被评为先进学会自不必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虽没有评选地方先进学会的做法,但也多次请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介绍经验,在1990年3月召开的全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会议上,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被安排为重点介绍先进经验的地方学会。1990年,在南通市科协的推荐下,江苏省科协授予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为先进学会。中国科协十分重视南通市科协和学会的经验,1990年12月21日,中国科协安排《科技日报》辟出专版介绍南通市科协和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的先进事迹。1993年5月,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荣获中国科协学会部授予的先进学会称号。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也离不开这一规律。从1993年开始,由于纺织工业的连续数年的不景气,由于市纺工局机关的改革,由于人员的变动,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开始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九年的目标责任制不得不停止,办了十年的《南通纺织》学术刊物被迫停刊,本该在1994年进行的学会理事会换届工作只能推迟。但是学会没有死,没有等待观望,在承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阵痛中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下办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

      从1978年9月学会恢复活动,到1993年学会为适应市场经济开始转轨,这十五年应该算作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历史中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辉煌的阶段,学会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会员人数从恢复活动时的200多名,发展到1990年代的2000多名,学会活动从最初的一年几次十几次,发展到1991年的136次。《南通纺织》办刊十年,出版40期,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37篇(其中外省市的有16篇),学会目标责任制实施的九年中,学会共举办学术报告会272场,参加听讲人数达8943人;组织会员撰写学术论文529篇;举办科普讲座111场,受众达4170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71期,参加学员有2977人;接受技术咨询服务项目175个,产生的经济效益难以估量。

四、市场经济阶段

      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开始提出到现在已有十年多的时间。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属于国家放开的产业,转轨对产业的震荡很大。纺织工业属于其中之列。建立于纺织产业基础之上的纺织工程学会必然受到震荡。在计划经济时代,学会围着行政转,市场经济以后,主管纺织业的行政没有了,学会的依托没有了,学会还要不要,要的话又怎么运转?这是困绕全国学会包括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学会五届理事会审时度势,在思想上已有准备,并且组织常务理事会认真应对这个大问题,经过多次研究、探讨、达成的共识是:第一,学会不能死。只要还有纺织产业,就应该有纺织工程学会。学会是以学术交流为主而生存的,学术是科学,科学是不受经济体制影响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还有科学,还需要交流,还需要学会;第二,学会要适应市场经济,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学会的办会模式和运行规律,而这个适应过程应该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第三,积极寻找突破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开展活动,保持学会的连续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五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依靠广大会员的努力,学会度过了困难时期,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慢慢恢复了活力。这中间也免不了走过弯路。

      1993年,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首先是市纺工局机关改革试点。有两个内容与学会有关,一是学会专职干部缩编,由原来的三人减少到一人;二是局机关职能科室调整,减少了生产科室,学会原来的专业委员会主任与市纺工局生产科室挂钩的做法受到了影响,许多专业委员会主任因工作变动不能再做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受到了影响。其次是纺织企业的不景气,许多企业陷入了亏损危机,人心浮动,亦无人关心和参加学会活动,导致活动难于组织。再次是活动经费没有了来源,挂靠单位由于经济困难断了供给,团体会员单位由于亏损而无力缴纳会费,导致学会经费紧张。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刷了许多人的价值观念。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而学会的许多活动需要不为名利和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在以钱论价值的一些人眼里,组织、参与学会活动就变的一文不值了。面对这一系列困难,学会理事会一方面在收缩战线,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

      第一个动作是忍痛割爱,将《南通纺织》杂志暂时停下来。这是由于人力,才力,稿源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在以往的十年中这本杂志都是免费赠送给会员和兄弟单位的,年费用以万元计算。谁知这一暂停,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

      第二个动作是探索通过活动方式的变革来搞活学会。即试办学会的“三产”,用“三产”的活动带动学会活动。那段时间,大办第三产业风盛行,各行各业都在大办“三产”,当然各有目的。学会办“三产”也是科协的号召,况且学会的退休工程师委员会为解决活动经费已在1992年与其它单位合办了一个“三产”公司,已积累了初步经验。学会经过选择,决定还是以活动的排头兵——空调除尘专业委员会为试点,办一个纺织空调除尘研究所,得到了空调除尘专业委员会的赞同。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克服了许多困难以后,

1993年8月,南通市纺织空调除尘研究所隆重开业。这是学会的第一个科技实体,学会为之高兴。学会为什么要办研究所,而不是办公司?这是与当初学会理事会的指导思想有关。学会办研究所,是希望科技与经济结合,学会活动与科技实体工作相结合,尝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闯出一条办会的新路。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这个研究所的业绩不错。于是学会想到再办一个科技实体,选择印染专业委员会作为试点,经过印染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讨论,同意办一个染整技术研究所。1994年5月,学会的第二个科技实体——南通染整技术研究所获得营业执照,开始营业。可是染整技术研究所没有像空调所那样顺利,几个项目的经营都没有成功。继而空调所的经营状况也不行,学会退休工程师委员会与其它单位合办的公司也难以为继,最终,学会想通过办实体来变革学会活动方式的尝试失败。

      进入1994年,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任期已满,但是换届的条件尚不具备。主要原因是学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都有一定问题。在外部,由于纺织工业仍然处于低谷,许多纺织企业动荡不定,理事候选人难以确定;在内部,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还没开始,没有专业委员会稳固的基础,学会难以搞活。学会理事会希望把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尽快完成。学会选择了印染专业委员会作为换届工作的试点。在换届的方式上改变了过去“钦点”制,而是采用竞选制i。经过工作,获得成功。印染专业委员换届以后,活动开展起来了,全年活动了三次,还组织撰写了三十多篇学术论文,上报给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印染专业委员参加年会,论文数量成为全省最多的市级学会。

      1994年是学会建会四十周年。本应隆重纪念,但考虑到纺织工业遇到的困难和学会暂时的低潮,学会理事会左右为难,经过再三研究,还是决定组织小型纪念活动,但要贯彻隆重、简朴、进取的原则。纪念活动的宗旨是,发扬光大学会四十年的优良传统,唤起广大会员和企业家对学会的进一步支持,进一步办好学会。经过认真筹备,纪念大会于11月25日举行,半天时间的纪念大会既紧凑简朴,又隆重欢快。新老会员150多人欢聚一堂,畅谈学会四十年的发展和成绩,感到欣慰,展望学会的未来,大家充满信心,相信学会一定能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待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时再聚会。这次纪念活动是成功的,而且比预期的还要好,实现了组织活动的宗旨。虽然纺织工业面临困难,但这次活动仍得到了二十八家单位的热情资助,可见学会在纺织企业家的心目中是由一定地位的。

      1994年学会完成了《中国科技专家传略(纺织卷)》[7]编委会交给的南方片联络员的任务,不仅完成了南通入传专家张謇的传略编写工作,而且加强了与无锡、苏州、杭州三市纺织工程学会的联络,促成了该三市推荐专家传路编写的完成。

      从1995年到1998年,学会继续承受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困难中求生存。学会理事会原先估计的纺织工业经历的三四年低迷期会好转的局面没有出现,而且困难不断加剧,学会的换届工作只能继续推迟,学会活动只能尽力而为。

      1995年,只有已换届的印染专业委员会继续活动。印染专业委员会组织了“纺织品新染料应用技术交流会”,邀请外商来通交流。活动中已注意邀请乡镇企业的印染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以扩大学会的影响力,效果不错,全市有80多人参加会议。当年,印染专业委员会又组织了二十七篇科技论文参加省学会印染年会,论文数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

      这一年,学会应市纺工局的要求,为“九五”发展规划组织了为期二天的论证,参加人数为37人,规模较之“八五”规划论证要小得多。

      至1996年底,学会的棉纺、织造两个主要专业委员会换届成功。并制订了相应的活动计划。考虑到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势,换届后的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不再由局机关干部兼任,印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在1995年也作了调整。

      1997年,学会织造专业委员抓住织造行业的技术进步要求,组织了“高压上浆技术讲座”,邀请上海的专家来通作专题报告,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以后根据企业的自愿需求,组织了“高压上浆技术应用研究协作组”,并进行多次活动,推动了这一工作在企业的开展。学会棉纺专业委员会按计划要求,为组织棉纺年会征集论文18篇,12月份,经过评审,有7篇评为论文,5篇评为交流资料,准备召开棉纺年会。

      同年9月,学会空调除尘专业委员会换届成功。10月,学会退休工程师委员会也按工作条例进行了换届。

      1998年,学会从1980年代开始的计划经济的办会模式终结。由于市纺工局机关的进一步改革,

1993年改革时保留的一名学会专职干部调回行政科室,学会不再有在编的专职干部。为了应对学会办公室无人办公的局面,学会理事会日常工作班子几经磋商,动员一名已退休了的学会常务理事来会办公,采用半日制工作方式,以度过难关。5月8日,棉纺专业委员会原定计划召开的棉纺学术年会如期召开,而且取得成功。除了交流、表彰奖励优秀论文外,还邀请上海专家来通作“细旦、超细旦纤维的纺纱技术”讲座,组织了纺机新产品信息发布。全市棉纺企业的技术人员近百人参加会议,打响了市场经济下组织学会活动的第一炮。这一年织造专业委员会活动主要是高压上浆技术的研究交流和总结。印染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主要是新技术讲座。

      进入1999年,纺织工业的形式开始好转。学会活动开始活跃。学会五届理事会认为换届的条件基本成熟,准备换届。在经过了长达半年多时间的磋商以后,8月31日,召开了筹备组工作会议,部署了换届工作。关于下一届理事会的办会思路,五届理事会提出了“产、校、会”三结合的办会模式,即充分利用南通市两所纺织院校的学术优势以及学会近五十年积累的办会经验和骨干力量,走与产、校相结合的路,办好学会。得到了南通市纺织界各个层面的肯定和赞同。这一思路实质上已经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的办会模式,为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撤消行业主管部门作好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以后的事实证明,五届理事会的这一思路是十分正确的。2000年、2001年,市政府机关进一步改革,先是撤消市纺工局,成立纺织行管办,一年以后纺织行管办又撤消,由于学会已作了准备,这些改革没有给学会带来震动。

      1999年11月26日, 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和历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议程有所不同的是,本次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学会的章程,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规模有所缩小,这些都是根据民政部的有关条例要求而行事的。第六届理事会的选举没有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原因是为了节省会议时间(整个代表大会只用了半天时间),从民主办会的角度去衡量,和前两届选举相比,可以说是一种退步。第六届理事会选举朱萍为理事长,张克诚、王嘉华、储友春、施黄彬、邵丕祥为副理事长,邵丕祥兼任秘书长。并决定聘请陆兆鳞、蒋正颐、汪汝楷、朴振恒、成寿、朱镇球为理事会顾问。学会章程中写明市纺织控股公司[8]、市丝绸公司、南通工学院为学会的挂靠单位。以后根据学会的工作需要增补张璞、余树培为学会副理事长。

      在学会换届工作的同时,学会的其他活动没有停止。4月29日学会召开了棉纺织学术年会,年会上共发表论文18篇(棉纺10篇、织造8篇);请了有关专家作了棉纺织新产品开发方面的两个学术报告发布了纺织器材、新型浆料的产品信息,全市棉纺织企业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人参加会议。6月19日,印染专业委员举办了新技术讲座。9月17日,学会毛麻专业委员换界成功。

      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力争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由于体制的变化,几十年形成的“学会围着行政转”的办会模式已不复存在,这就要求学会加强理事会的会议制度建设,充分发扬民主,学会的一切决策都得由理事会说了算。因此学会在2000年的工作思路中提出了四句话:“加强组织建设,保证例会制度,争取经费来源,搞活学会活动。”第六届理事会成立至今,学会始终坚持了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的例会制度。

      在组织建设方面,学会在2000年完成了其他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相继恢复了服装、化纤、针织、丝绸专业委员会,另将五届期间的纺机和电子两个专业委员会合并成为一个专业委员会——机电专业委员会,这样六届的专业委员会共设十个。为了搞好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与活动,学会理事会重新制订了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对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和活动给予规范,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专业委员会开展的活动,贴切企业需求,力求少而精,一年活动量的最低标准是两次。2000年12月24日,学会召开了工作会议,要求学会全体理事、学会十个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参加会议。会议获得成功,到会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以后学会新的专业委员会开始了活动。

      2000年12月6日,学会第三、第四、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陆兆麟先生不幸去世,陆兆麟先生的后半生注力于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建设和发展,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前后长达22年,为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开创新局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去世是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一大损失,为了缅怀陆兆麟先生为学会所做出的贡献,在2000年12月24日的学会工作会议上,全体与会者为陆兆麟先生默哀三分钟,以悼念这位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先驱。

      2001年,学会各工作机构恢复,并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条例,第六届理事会下设的工作机构为三部二委一室,即学术部、普及部、咨询部、组织工程委员会、退休工程师委员会、学会办公室。由于市纺工局机构改革后,部分机关干部提前退休,为学会办公室充实专职干部提供了有利条件,学会办公室从2000年开始又恢复了一名专职干部,2001年根据工作需要又增加一名,现有专职干部二名,为学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2001年开始至今,学会活动虽然难于组织,但每年都有出新的活动。

      2001年7月,学会空调除尘专业委员会组织了较大规模的空调冷源技术交流会,为纺织企业节约能源,应对限制地下水开采进行技术储备。8月,学术部和棉纺织专业委员会组织技术讲座,邀请外省市专家讲授热点技术——ERP技术和超细纤维纺纱技术。9月,普及部和印染专业委员会组织纺织新产品信息发布会,针对国际上的纺织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发布舒适、安全、绿色纺织品的信息。10月,学会承办了全国十五城市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八次研讨会,并组织学会各部委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与十五城市纺织工程学会代表见面交流,扩大学会与这些城市纺织界的交流面。

      2002年4月,学会组织了棉纺高新技术之一的“清梳联技术讲座”。邀请青岛纺织学会组团来通介绍清梳联技术及设备。5月,学会普及部组织多项活动,参加南通市首届科技节活动和第十四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受到了市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的嘉奖,这些活动有编印出版了《纺织科普知识》小册子2000份,分发给社会;在南通市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纺织科普知识竞赛;组织“纺织高新技术讲师团”去江苏大生集团作讲演。10月,学会服装专业委员会组织服装企业领导去常州、无锡学习服装企业改制创新的经验。

      2003年又有新的活动。3月,学会棉纺专业委员会以市纺织工程学会和江苏大生集团的名义主办“棉纺新技术国际交流会”,主讲紧密纺纱技术和设备,日本、德国、瑞士的设备制造商来通交流,全市棉纺企业的代表参加交流。7月,学会召开新世纪首届大型综合学术年会,首次编印出版了“优秀论文集”,发放给团体会员和论文作者,还和全国兄弟纺织学会进行交流,获得好评。9月,学会咨询部组织专业委员会完成“厂会协作”项目两个,得到了市科协的好评。10月,学会组织全市团体会员中的棉纺企业领导去无锡市学习技改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使企业领导很受鼓舞和感动。

      学会六届理事会带领广大会员,在困难中开拓前进,所取得的成绩为市科协和各兄弟学会所肯定和赞扬。2001年,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在市科协的学会评比中获单项优秀学会,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学会,2003年被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百多年前,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开拓者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的纺织工业,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也衍生了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五十年中,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几代会员为学会的历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謇先生的嫡孙张绪武同志为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成立五十周年题词:“天地之大德曰生”。寓意深远。”

      长生吧!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那是天地之大德。

 

      [1] 本学会成立于1950年代,但在1980年代初还无历史档案考证具体日期。1980年代中期,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王永锡先生从学会的有关资料中看到了这一情况以后,主动与学会联系,并出示了他珍藏三十多年的学会成立时发的“通知理事当选事由”函的原件。从而使学会厘清了学会成立的历史。填补了学会历史的空白。1996年,王永锡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这一原件献给学会,作为历史档案保留(其原件的照相件见本纪念册封三)。

      [2] 在本会筹备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过程中,曾担任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兼学会秘书的许业勋先生, 应约撰写回忆文章,为体现文章的真实性,翻出了他当年保存的学会1957年~1960年部分档案,作为引证材料。稿件完成以后,许业勤先生将这些档案献给了学会,从而又增加了学会五十年代的部分档案。

      [3]该文件的原件现存江苏大生集团,是由本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针织学组副组长,市纺工局高工张文定先生于1993年从通棉一厂档案室查得。

      [4]关于本学会理事会届次,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1954年成立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通分会理事会没有标明届次。1959年成立的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会也没有届次。今年查到的档案表明的1964年换届的理事会也没有标明届次。1978年恢复活动以后的理事会标明为第三届理事会。因此,1984年换届成立的理事会为第四届,以后1989年的为第五届,1999年的为第六届。这里存在一个届次的计算问题,如果说1954的理事会为第一届,那么,1959年的应为每二届,1964年的应为第三届,1978年的应为每四届,推至1999年的为第七届,这样,与本学会历史上的届次称谓不相符,就会乱套。问题出在

1978年的第三届是怎么来的,如果不算1954年的第一届,因为是分会,而从1959年起算第一届,那末结果和现在相符,但是这样的计算是不科学的,割断了历史,也就使本学会的历史缩短了五年,也就不正确了。现在没有人能回忆起1978年理事会为什么称为第三届。假设有二种可能性:第一种,理事会的届次是从1954年算起的,因为忘掉了1964年的换届,因此,1959年的为第二届。1978年的当然为第三届。第二种,理事会的届次是从1959年起算的,那么1964年的第二届,1978年为第三届。关于届次问题,学会曾于1992年发文征集学会历史档案资料时曾提出过这个问题,论证1959年至1966年学会有没有换过届,没有得到回应,也没有资料证明学会换过届,这样,第一种假设是成立的。但是今年学会办公室通过再查档案,又发现了1964年换届的档案,这个事实必须承认。但是承认了事实在届数上就有矛盾。经与有关同志商量和推论作出了如下解释,学会理事会的届次从1954年起算为第一届,

1959年更名以后,要承认1954的历史,应为第二届。1964年换届以后为第三届,由于第三届理事会只经历了二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活动,而且1978年恢复活动以后的理事会,因没有召开代表大会,只对理事会部分理事作了调整,因此届次不变,在称谓上叫做恢复活动后的第三届理事会,恢复麽,当然届次不变,还叫第三届,这样,所有的茅盾全解决了。

      [5] 学组目标管理即实施学组目标责任制,其指导思想是把学组建设成具有独立活动能力的学会专业组织。换句话说,即把学组办成一个小学会或专业学会,以利全面搞活学会。学组目标责任制分成三个方面、六个内容来考核,以百分制来计算:学术活动(40分):每年组织二次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20分),组织本专业会员撰写五篇学术论文(20分);科普工作(30分):每年举行科普讲座一次或出版科普刊物一次(10分),举办技术培训班一期(20分);咨询服务(30分):完成一般性技术“会诊”一项或重大项目的合理化建议一项(10分),完成技术咨询服务项目一个(20分)。由于其目标量中含有“251111”数字,所以亦称“251111”计划。

      [6] 全国六城市纺织工程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起于1984年,当时由广州、无锡、青岛、大连、石家庄五个城市组成,20年中,参加城市不断扩大,至2000年,发展到十五个城市(控制规模为15个),按参加前后排列依次为:无锡、青岛、大连、广州、石家庄、沈阳、南通、天津、常州、杭州、上海、北京、武汉、重庆、厦门。1990年在南通召开的第七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经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提议并获得会议通过,将“工作经验交流会”改名为“工作研讨会”,每次研讨会确定一个主题,在第二年研讨会上开展研讨。在1993年召开的第十次研讨会上,成立了研讨会协调小组,由青岛、南通、北京、石家庄四市学会为协调小组成员,石家庄市李师言任组长,并委托南通学会起草“全国十二城市纺织工程学会工作研讨会苦干规定”作为研讨会的“章程”。在1994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工作研讨会获得通过并付之实施。2001年在南通举行的第十八次研讨会上,“若干规定”进行了修订,执行了因沈阳、大连二城市连续二次不参加研讨会视为自动退出的规定,而给予除名。2003年,因天津市纺织工程学会违规而给予除名。2004发展了济南市纺织工程学会参加,目前参加城市为十三个。

      [7]《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纺织卷)》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的一部分。全传分工学编(12卷)、农学编(7卷)、医学编(5卷)、理学编(5卷),是一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旨在填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空白,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弘扬中国科技专家“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1986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编纂该书,纺织卷属于工学编,由中国纺织工程负责编纂,主编梅自强,目前已出版二卷、入传专家按出生年代为序,第一卷从1853年出生的张塞开始至1923出生的张文庚止,第二卷的出生年代已编至1930年,中间安排了第一卷中未及编写完的1923年前出生的科技专家。第二卷中南通方面的专家推荐,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后续推荐暂时中断,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准备继续做好这一工作。

      [8] 1999年的南通市纺织控股公司是当年市纺工局准备改革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之一。2000年市纺工局在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时,将市纺工局改制成三个机构——市纺织行管办、市纺织控股公司、江苏大生集团。当年经过学会理事会的协调,学会的挂靠单位为五家,即上述三家加市丝绸公司和南通工学院。

2001年,市政府机构全面改革时,撤消了市纺织行管办,市丝绸公司,学会的挂靠单位又变成了三家,为市纺织控股公司、江苏大生集团、南通工学院。

      作者简介:邵丕祥,男,1945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6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

1970年在三机部331厂工作,1973年在中纺部安陆五七棉纺厂工作,1981年在南通市色织一厂工作,1982年调市纺工局,专事市纺织工程学会工作。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专职副秘书长,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专职秘书长,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第六、第七、第八届理事。

关闭